近期听到松下电器重组的消息,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回想30年前,以松下为代表的一票日企创建的各种家用电器几乎就是高端家用的代名词,家家都以拥有他们引以为荣。但今天,松下电器的衰落与以小米为代表的崛起,构成了商业史上最具启示意义的对比案例。2012年,松下电器创下7000亿日元的巨额亏损,而同年成立的小米却以互联网思维快速崛起。这场新旧势力的更替,本质上是传统瀑布式开发与敏捷开发模式的对决。
作为一名智能家居爱好者,我亲历了松下电器的衰落和小米的崛起。2012年,我购买了松下的智能空调,售价高达8999元,但APP体验糟糕,功能更新周期长达半年。同年,我购入的小米智能插座仅售79元,却保持着两周一次的固件更新频率,不断添加新功能。这种体验反差,正是两种开发模式差异的真实写照。
松下电器采用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产品研发周期长达18-24个月。市场调研显示,这种模式导致松下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从2010年的85%降至2015年的62%。而小米通过Scrum敏捷开发,将产品迭代周期缩短至2-4周。数据显示,小米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从2014年的1000万台增长到2020年的3.2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89.6%。
小米将Scrum发挥到极致。以米家APP为例,开发团队每两周进行一次迭代,通过A/B测试收集数百万用户反馈。这种快速响应机制,使米家APP的用户月活从2016年的500万增长到2021年的1.15亿。而松下智能家居APP的用户流失率高达40%,主要原因就是更新慢、体验差。
作为用户,我深刻感受到两种开发模式的差异。松下的智能家电各自为政,空调、冰箱、洗衣机需要不同的APP控制。而小米通过Scrum跨团队协作,实现了全屋智能设备的统一控制。我的智能家居系统从最初的单个插座,扩展到现在的32个设备,全部通过米家APP无缝管理。
不仅仅是松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借鉴小米的Scrum实践:
- 组建7-9人的跨职能小团队
- 将开发周期缩短至2-4周
- 建立持续交付管道
- 通过每日站会保持同步
- 利用用户反馈快速迭代
数据显示,采用敏捷开发的企业,产品上市时间平均缩短37%,客户满意度提升30%。松下如果能在2015年就开始敏捷转型,或许就不会在智能家居市场节节败退。
从用户角度看,敏捷开发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开发模式,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的智能家居系统每周都在变得更好用,这种持续进化的体验,正是敏捷开发带来的最大价值。传统企业要想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必须像小米一样,把敏捷开发变成核心竞争力。